面部脂溢性皮炎医案一则
肖某,女,29岁,就诊时间:2024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面部起红色皮疹瘙痒1月。
现病史:1月来感觉面部起红色皮疹瘙痒,灼热感,活动后瘙痒加重,起皮屑,口干,纳可,寐差多梦易醒,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中医四诊情况:神志清楚,形体适中,精神一般,语音清晰,面部片状红色斑丘疹,触摸有灼热感,部分覆有白色皮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白屑风(风热血热)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证候特点:面部片状红色斑丘疹,瘙痒,活动后瘙痒加重,触摸有灼热感,部分覆有白色皮屑,口干,寐差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凉血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生地黄20g,当归10g,牡丹皮10g,荆芥10g,蝉蜕6g,白蒺藜15g,知母10g,生石膏15g,凌霄花10g,甘草6g。7剂,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外用治疗:外用止痒散(医院制剂)30g开水泡1小时后去渣取液冷湿敷,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7天。
复诊:2024年5月26日
患者诉服药及外用药冷敷后灼热感消退,瘙痒明显减轻,有时口干,纳可,睡眠情况明显改善;面部触摸已经没有灼热感,可见隐隐淡红色斑丘疹,舌质边尖红,苔薄,脉和缓。
治法: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医宗金鉴):生地黄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白鲜皮10g,蝉蜕6g,荆芥10g,防风10g,合欢皮10g,薄荷6g(后下),甘草6g。7剂,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外用:外用止痒散,30g,开水泡1小时后冷湿敷,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按语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皮脂溢出过多而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面游风”范畴,多因血燥之体,感受风热邪气,或嗜食辛辣刺激食物,郁而化热,内耗血伤阴,外蕴结肌肤,上熏蒸面部而出现面部片状红色斑丘疹、灼热感、瘙痒,活动或者遇热瘙痒加重,口干,部分红色皮疹上覆有白色皮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燥湿热成,面目浮肿痒虫行;肤起屑而痒极;破津黄水津血疼。”
本病案患者出现面部片状红色斑丘疹、灼热感、瘙痒,活动或者遇热瘙痒加重,口干,部分红色皮疹上覆有白色皮屑;伴有寐差,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综合四诊情况,辨证为风热血热证,治法以凉血疏风,清热止痒为法,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方中生地黄、牡丹皮、凌霄花清热凉血,当归和营养血,荆芥、蝉蜕、白蒺藜祛风止痒,知母、生石膏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外用止痒散冷湿敷面部,内服外敷结合应用,共奏凉血疏风,清热止痒之效果。经过一周治疗,复诊时面部灼热感,瘙痒明显减轻,面部隐隐淡红色斑疹,舌质边尖红,苔薄,脉和缓。辨证为余热未清,风热血燥,治以清热祛风,养血润燥为法,方用四物消风饮加减。随访得知,二诊服药七剂后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