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湿疹医案一则
患者熊子某,女,11岁7月,2024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身上起红色皮疹瘙痒1月。
现病史:1月来感觉身上起红色皮疹,瘙痒,抓破有液体渗出,纳一般,口干饮水不多,寐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中医四诊情况:神志清楚,形体适中略瘦,精神一般,语音清晰,额眉部两侧二至三指宽大小不等片状红色斑丘疹,糜烂面上覆黄色痂,躯干四肢散在片状红色斑丘疹,渗出,结痂。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格检查:体温正常。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湿疮(风湿热证)
西医诊断:湿疹
证候特点:额眉部两侧二至三指宽大小不等片状红色斑丘疹,糜烂面上覆黄色痂,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斑丘疹,渗出结痂,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祛湿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医宗金鉴,疡科心得集):防风10g,荆芥10g,当归10g,蝉蜕6g,赤芍药12g,牡丹皮10g,薄荷5g(后下),萆薢15g,泽泻10g,茯苓10g,薏苡仁10g,金银花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5g,甘草6g。
×7剂,煎服。每日2次。
外用:
中药冷湿敷:外用止痒散(主要成分︰马鞭草、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矾等医院制剂)30g,开水泡1小时后去渣取液体用毛巾浸透拧干冷湿敷皮损处,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躯干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炉甘石洗剂,交替外涂,每日各2次。
复诊:2024年4月10日
患者诉服药及外用药后自觉瘙痒明显减轻,第二天渗出停止,第五天面部结痂慢慢脱落;躯干仍有红色斑丘疹,纳可,寐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和缓。药已见效,渗出糜烂已经消退,去萆薢,泽泻等淡渗之品,地肤子减量,加白术健脾去湿,培补脾胃功能。
治法:疏风清热,健脾祛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医宗金鉴):防风10g,荆芥10g,当归10g,蝉蜕6g,金银花10g,牡丹皮10g,赤芍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白术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薄荷6g[后下】,甘草6g。7剂,煎服,每日1剂。躯干外用药同前。
按语
湿疮是一种皮损形体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中医学属于“浸淫疮”、“湿疮”范畴,中医学认为湿疮是由于禀性不耐,加之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黏腻重浊,故易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若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稽留,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而成慢性湿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隋《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浸淫疮候》︰ “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
本案患者为11岁7月女孩,病程1月,综合患者四诊所得辨证分析患者禀性不耐,脾胃失司,内有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蕴阻肌肤而成;治以疏风清热,祛湿止痒为法,方用消风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蝉蜕,薄荷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湿热相搏,津水流溢,金银花疏风清热解毒,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萆薢,薏苡仁,茯苓,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当归和营活血,生地,赤芍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配合外用中药冷湿敷,效果显著。复诊时面部渗出结痂基本消除后,调整治疗方案,以疏风清热,健脾祛湿为法,去萆薢,泽泻等淡渗之品,加白术以加强健脾祛湿作用,促进湿疮修复,减少复发。近期随访没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