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医案一则
袁某,女,36岁,于2024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面部红色斑疹1年。
现病史:1年来感觉面部起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多扩大,遇热环境及情绪紧张和激动时更加明显,无瘙痒,纳可,寐可,口干,大便干燥,2、3日一次。
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平时喜欢吃辛辣食物。
中医四诊情况:神志清楚,形体适中,精神饱满,语言清晰,两面颊部片状红色斑丘疹,隐隐有红色血丝,触摸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滑。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酒糟鼻(肺胃蕴热,风热上扰)
西医诊断:玫瑰痤疮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消斑。
方药:清胃散合凉血四物汤加减﹙医宗金鉴﹚:黄连5g,当归10g,升麻8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桑白皮10g,墨旱莲12g,黄芩10g,10g,牡丹皮10g,凌霄花10g,金银花10g。7剂,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外用治疗:外用止痒散冷湿敷,每日一次,每次十五分钟。
复诊:2024年4月1日
患者诉服药后面部红色斑丘疹有减轻,遇热及情绪波动时面部容易出现红斑,无瘙痒,口干,大便干燥,每日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和缓。四诊情况:面颊部片状红色斑疹,触摸皮肤有轻微灼热感。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消斑。
方药:清胃散合凉血四物汤加减(兰室秘藏、医宗金鉴):黄连5g,当归10g,升麻8g,赤芍药10g,生地黄10g,桑白皮10g,墨旱莲10g,黄芩10g,金银花10g,牡丹皮10g,凌霄花10g。14剂,煎服,每日2次。
外用治疗:外用止痒散,30g,开水泡1小时后取水去渣,冷湿敷,每日一次。
三诊:2024年4月15日
患者诉经过内服及外用中药冷湿敷后感觉面部红斑减轻,面部在遇热及情绪波动出现红斑情况减少;口不干,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和缓。四诊情况:面颊部有淡红色斑疹,较前有减轻,触摸无灼热感。
治法:理气活血,祛斑养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医宗金鉴):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香附6g,桑白皮10g,白术12g,丹参10g。14剂,煎服,每日2次。
四诊:2024年5月8日
患者诉经过内服及外用中药冷湿敷后感觉面部红斑减轻,面部在遇热及情绪波动出现红斑情况减少;口不干,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和缓。四诊情况:面颊部有淡红色斑疹,较前有减轻,触摸无灼热感。前方去桑白皮。
治法:理气活血,祛斑养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医宗金鉴):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香附6g,白术12g,丹参10g。14剂,煎服,每日2次。
外用治疗:外用止痒散开水泡后冷湿敷,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
按语
玫瑰痤疮属于中医“酒糟鼻”范畴,是出现在颜面鼻部,以红斑、丘疹、脓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季节变化、日晒、情绪波动、遇热、便秘、刺激性食物,内分泌紊乱,劳累后皆可加重病情,最新基础研究表明,玫瑰痤疮是一种在一定遗传背景下,以天然免疫和神经–血管功能异常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微生物可参与其中,而皮肤屏障功能的受损 可诱发和加重该疾病。
中医病机认为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熏,复遇风邪外袭,血瘀凝结而成。清·《外科大成》指出:“酒糟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淤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须宣肺气,化滞血,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
本病患者以面部红色斑丘疹1年,逐渐增多扩大,遇热环境及情绪及情绪紧张和激动时更加明显,无瘙痒,口干,大便干燥,2、3日一次;两面颊部片状红色斑丘疹,隐隐可见红血丝,触摸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滑。平时喜欢吃辛辣食物。综合四诊所得,考虑辨证为热蕴肺胃,风热上扰,治法以疏风清热,凉血消斑,方用清胃散合凉血四物汤加减。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泻肺胃热邪,金银花疏风清热,为主药;生地、赤芍药、牡丹皮、凌霄花凉血清热,为辅药; 当归养血活血,墨旱莲养阴清热凉血,桑白皮清肺泻热为佐药,升麻散火解毒,又可以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消斑之效。
经过三周内服外冷敷治疗后,患者面部皮疹及身体状况有明显效果,感觉面部红斑减轻,面部在遇热及情绪波动出现红斑情况减少;口不干,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和缓。四诊情况:面颊部有淡红色斑疹,较前有减轻,触摸无灼热感。辨证为余热未清,郁结血分,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凌霄花、玫瑰花、香附、桑白皮、白术、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