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诊疗方案
积聚是腹内积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是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积聚的发生,多因湿热之邪未彻清,缠绵日久,以伤及脏腑、气血的功能,多为湿热困牌,脾困日久,运化失职,转输无权,亦有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但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血瘀,亦必阻滞气机,故积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亦有一定联系。积聚日久,均可导致正虚,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本病相当于西医肝硬化(代偿期)等病。
谭师认为正虚为本病之根本。而湿毒热邪,稽留血分,气滞血瘀为标。湿热毒邪未清,脾胃运化失职,气血逐渐亏虚,因此本病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疗予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并根据其证重点健脾和胃、养阴益肾,兼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1、 辨证分型治疗
肝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邪 实。本科室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把肝硬化(代偿期)分为肝郁脾虚、肝络瘀阻、肝肾阴虚三个证型。
(1) 湿热蕴结
证候:身目发黄,尿黄如茶,腹部胀满,发热口渴,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泻下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蒿15ɡ 黄芩10g,石菖蒲15g 藿香12g白蔻仁12g 薄荷6g 赤芍30ɡ 云苓15ɡ 厚朴12g 甘草3g。
恶心欲呕:加草豆蔻12g、竹茹15g,右胁胀痛:加郁金20g、元胡12g。
(2)肝郁脾虚证
证候:右胁胀痛或右下痞块;胸闷腹胀,喜太息,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解郁健脾汤:柴胡6g 赤芍25g 佛手12g 香附10g 茯苓12g 白术15g 丹参30g 炒麦芽20g 甘草3g
胁痛甚加郁金20g、玄胡12g;腹胀纳少加厚朴12g、焦山楂25g。
面色萎黄,健忘失眠;脉细缓。予以健脾益气,补血养肝,加黄芪30g ,当归15g,麦冬12g ,夜交藤15g。
(3)肝络瘀阻证
证候:右胁刺痛或胁下肿块坚硬,按之痛甚;颈面胸臂赤丝血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面色黎黑,口渴不欲饮;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化瘀通络汤 生地15g 川芎15g当归12 g 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赤芍25g 玄胡10g 鸡内金10g 葛根20g 甘草3g
胁下痞块坚硬,加鳖甲15g、生牡蛎30g;阴虚加生地15g、玄参20g;身目发黄,加茵陈12g、虎杖15g。
(4)肝肾阴虚证
症候 右胁隐痛,头晕目眩,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通络。
方药:滋肝益肾汤 生地15g山药20g山茱萸15g白芍2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当归12g地龙9g甘草3g
烦热口苦加连翘心15g 黄芩6g;鼻衄齿衄加淮牛膝12g 、焦大黄10g。
2、特色治疗
(1)中药膏外敷肝区:
中药硬膏(愈肝散)热贴敷肝区,日1—2次。(土鳖虫20g大黄60g五灵脂40g三棱50g冰片10g红花20g莪术50g硼砂10g香附子50g桂枝12g)。用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证。日1—2次。操作规程:病人准备:1清洁病人贴敷部位皮肤;2将中药贴敷药调制成膏状,加热至40—420C;3 将药膏均匀贴敷在病人肝区皮肤处;4 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外加腹带束腹,防止病人活动致药膏滑脱移位。
(2)艾(中药)灸:
艾(中药)灸肝俞、阳陵泉、中脘、足三里等穴,临床可辨证加减穴位。操作规程:常规消毒所选穴位局部皮肤,严格按正规艾灸方法施灸。适宜于肝郁脾虚及气滞血瘀型
(3)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足三里、三阴交、期门、阳陵泉、肝俞等。临床据病情选用注射药物(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操作规程:常规消毒所选穴位局部皮肤,严格按正规针刺法进针,得气后,每穴注射0.5-1毫升药液。适宜于肝郁脾虚及气滞血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