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均主院日” 指标分解的思考
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体系中“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和医疗服务能力,集中体现运行效率、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在二级综合医院与二级中医医院的考核指标中有单独明确的“平均住院日”考核指标,在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考核指标中,针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纳入考核的单病种通过四个考核指标评价:(1)单病种例数:考核年度内符合单病种纳入条件的某病种出院人数之和,计量单位:人。(2)平均住院日:考核年度内符合单病种纳入条件的某病种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计量单位:天。(3)次均费用:考核年度内符合单病种纳入条件的某病种 出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计量单位:元。(4)病死率:考核年度内符合单病种纳入条件的某病种出院患者死亡人数占同期同病种出院人数的比例,计量单位:百分比(%)。三级中医医院指标中没有直接考核有关平均住院日的指标,但是有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日间手术是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完成的手术(含介入治疗),指按照诊疗计划患者在 1 日(24 小时)内入、出院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不包括门诊手术或门诊介入治疗),如因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特殊病例,住院时间不超过48小时。这一指标,我理解为也是为了降低平均住院日的指标。
平均住院日与多项指标都有严密的逻辑校验关系,二级医院应参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 号)、《关于印发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5〕89 号)要求,加强对平均住院日的监控,将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日常监测指标,向逐步降低的导向进行管理控制。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单病种质量控制应参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 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许多医院将国考的简单粗暴的直接下达到各个科室,也有医院还没有完全理解考核“平均住院日”的真正意义。在我为医院辅导的过程中总结发现,要想真正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医院各个管理部门都应围绕目标进行有效管控,我们一起从以下10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1.由于诊疗方案考虑不周导致重复检查延长住院日的现象;2.门诊未确诊导致入院确诊时间长,现在许多医院门诊的确诊率还没有开始关注;3.慢性病恢复期转诊机制没有建立,医联体的建设还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病人在恢复期转不出去,病人对其它机构医疗能力信心不足;4.院内感染发生率会直接影响平均住院日;5.临床路径、单病种执行不好,医院没有重视这项工作;6.病理回报时间长、术中冰冻时间长导致住院时间长;7.各种检验报告不能按时收到某些特殊检查时间长如细菌培养;8.MR、CT休息日不能开诊检查,MR、CT检查一个病人每日原则上只查一个部位,超声检查、内镜检查待检查项目预约时间偏长;9.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台时间的管理、接送衔接问题等,手术室的效率管理是很多医院的共性问题,医务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10.休息日入院病人如何安排手术问题。这十个问题只是抛砖引玉,相信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们还有更从的具体问题。平均住院日指标的分解是一个系统任务,每个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不同,每个科室的平均住院日也不同,医院需要结合各个专业特色的不同,结合病种的特点,医务科与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现有数据制定控制目标,分析影响平均住院日的真正原因,从医疗质量、信息化、院感管理、手术病人流程管理、手术室管理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