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日间手术是医院管理能力的缩影
日间手术是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自2015年起,在全国医疗系统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行动计划中提出:推行日间手术。医院在具备微创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条件下,选择既往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明确单一、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患者等候时间。在这个起步阶段主要以梳理适合日间手术的病种和确定临床路径作为工作重点,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开展三级医院日间手术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中对医院场地、人员、病种都作出要明确的要求,同时发布了43种《日间手术病种及术式推荐目录》,在巩固近两年改善医疗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2017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方案中进一步描述:推行日间医疗服务。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三级医院日间手术试点工作,探索将部分住院服务转变为日间医疗服务,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一是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的医院,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确定并公开开展日间手术的病种和技术目录,明确适应证范围、麻醉方式、主要风险和大致费用范围。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开展日间手术路径化管理,逐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形成基于日间手术的分级诊疗模式。二是探索开展其他日间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部分传统住院诊疗服务安排在日间,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设置日间病房,开展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这个阶段已经明确的提出医院需要结合开展日常手术相关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激励措施,同时探索其它的日间医疗服务,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日间手术(操作)试点病种及术式推荐目录》,此阶段已经开始强调,不断丰富日间医疗服务内涵,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确定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制定日间手术病种诊疗规范和日间手术中心管理规范,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从2015到2019的关于日间手术工作的各项要求递进式明确了工作内容,可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还是很少,2019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作为考核指标后,引起了一部分医院的重视,但是有些医院在内部管理日间手术的考核指标管理方式过于粗暴,也有医院直接将日间手术的具体任务目标压给了临床科室,直接设置为考核临床的指标,显然这种方式是不能真正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必须纳入医院的统筹管理中,看起来只是日间手术的开展,实际是医院管理能力的缩影,我收集了几个管理节点供大家参考:一、预约管理能力。我们很清楚日间手术要求24小时内出院,特殊情况不超过48小时出院,这对医院从病人入院前的预约管理能力,预约等待时间,预约检查的流程,从信息化的建设到医院的各个病种的流程梳理,都需要进行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二、检查检验效率。由于日间手术时间限制,各个检查检验部门的出报告时间、快速病检的能力和效率都提出了挑战,很明显,这部分流程不是临床医生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关于检查设备的更新换代,流程布局的合理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信息化建设到检查检验的流程都需要不断的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三、护理文书规范。入院后的医疗质量管理应该是能否有效推进日间手术工作的重要环节,医院日常的护理文书管理是否严谨,护理记录单是否执行了标准的记录规范,在调研部分日间手术被取消的现象时,就会有部门病人因护理记录单没有疏漏而导致取消。四、危机值管理能力。术中的危机值处理能力,术中用血、用药等管理能力是直接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如果准备开展日间手术,日常紧抓医疗质量的管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了,当然少不了的就是医保政策和沟通,阻碍日间手术也有很多是因为病人的各项检查无法报销,所以病人不愿意进行日间手术,医院的医保物价管理部门除了要传递上级的政策以外,也需要不断为医务人员向上级反映医疗发展的需求,帮助临床要回价格,争取政策。
看似仅仅只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的指标,反映的不仅仅临床医生的技术能力,更加是医院管理能力的缩影,和其它的考核指标一样,需要全院全员的参与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管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