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中医诊疗方案
卵巢早衰中医诊疗方案
卵巢早衰为卵巢功能过早衰竭致使女性40岁之前出现闭经,同时伴有低雌激素、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的疾病[1],临床以月经异常、不孕、围绝经期综合症为主要表现。卵巢早衰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化疗、手术损伤等。西医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免疫抑制剂、诱导排卵等方法治疗,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明显,且停药后往往不能重新恢复卵巢功能,患者治疗依从性也较差[2]。卵巢早衰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症""血枯"等范畴。
一、 概述
卵巢早衰主要病因有禀赋不足、七情内伤、劳逸失司等。《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阴阳和则能有子。若肾精不足,天癸匮竭,冲任虚惫,胞宫胞脉失荣,则经血无源而下,卵巢功能过早衰竭,出现月经稀发、月经量少、闭经及绝经前后诸症等。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可累及他脏,尤以肝、脾为甚。《兰室秘藏》云:"妇人脾胃久虚,或形赢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脾胃久虚,可影响冲脉。脾肾共主先后天之本,脾有统摄血液、固摄胞宫之权,若气血生化乏源,则冲脉亏虚,血海无以充盈,则可见女子经水断绝。《景岳全书》云:"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益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西医认为卵巢早衰(POF)为40岁前女性受单一或多种因素影响发生体内雌激素下降、促性腺激素上升的状况,通常伴随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等,为临床妇科常疾病[3]。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国内POF发病率在1%~3%[3],且呈逐年升高趋势。西医对POF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尽管能够恢复患者排卵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应用易发生阴道出血、乳房不适等,增大子宫内膜癌风险[4]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年龄在40岁以前,月经停闭,或月经稀发,经量减少,或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伴有烘热汗出;情志改变、失眠等绝经过渡期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及《临床诊疗指南—辅助生殖技术》(中华医学会编著,2009年)。
(1)临床特点
①继发闭经:发生在40岁以前。可在月经周期紊乱后渐至闭经,或月经周期规则而突然闭经。
②雌激素缺乏的症状:可出现潮热、出汗、情绪改变等。
(2)辅助检查
FSH>40U/L,间隔一个月内至少升高两次,则可确诊;E2可低于卵泡早期的基础水平。
(二)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红,质稠,或闭经,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烘热汗出,烦躁易怒,阴户干涩、灼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脉细数.
2。肾虚肝郁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腰膝酸软,精神抑郁,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胸闷叹息,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黯淡,苔薄,脉弦细,尺脉无力。
3.气血虚弱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或闭经,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缓。
4.脾肾阳虚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或闭经,腰膝酸软,带下清冷,腹中冷痛,畏寒肢冷,面色晄白,面浮肢肿,性欲淡漠,久泻,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弱或沉迟无力。
5.肾阴阳两虚证:月经延后或停闭不行,烘热汗出,腰背冷痛,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量少,小便频数,阴道干涩,性欲淡漠,性交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缓弱。
三、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膏方)、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 肝肾,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枸杞子、川牛膝、知母、菊花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坤宝丸等.
2.肾虚肝郁证
治法:补肾疏肝,理气调经.
推荐方药:补肾调经汤加减。熟地、 山药、 菟丝子、 肉苁蓉、 当归、 川芎、 石斛、黄精、郁金、香附等
中成药:紫河车胶囊等.
3.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养血,和营调经.
推荐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五味子、远志、肉桂、合欢花等.
中成药:八珍胶囊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暖宫调经。
推荐方药:温土毓麟汤加减。巴戟天、覆盆子、白术、人参、山药、神曲、当归、川芎、山萸肉等。
中成药:调经促孕丸、滋肾育胎丸等
5.肾阴阳两虚证
治法:肾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等.
(二)针灸治疗
1.耳针治疗
取子宫、卵巢、内分泌,配肾、心、肝、三焦、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敷耳穴区,轻轻揉压,刺激穴位,左右耳交替使用,每周2~3次。
2.针刺治疗
主穴:足三里、关元、中极、三阴交、血海、子宫。
配穴:肝肾阴虚证:配肾俞、肝俞、太溪;
肾虚肝郁证:配肾俞、肝俞、太冲;
气血虚弱证:配肝俞、脾俞、气海;
脾肾阳虚证:配脾俞、肾俞、中脘;
肾阴阳两虚证:配肾俞、命门、腰阳关。
3.皮肤针
在下腹部任脉、脾经、肝经和腹股沟以及下肢足三阴经循行线上轻轻叩刺,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4.灸法
取双侧足三里、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子宫等穴位,使用艾条灸法。
上述闭经各证型均可使用灸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三)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调整生活方式,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2.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炸、寒凉之品。避免过食寒凉,少食油炸食品,避免过多饮用咖啡、浓茶及酒类制品。宜食豆制品、奶类食物,如豆浆、豆腐;坚持喝牛奶,多吃鱼虾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情志调摄:调节情志,避免精神焦虑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调整月经周期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痊愈:月经经期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经量均正常;
显效:月经经期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经量基本正常;
有效:月经能定期来潮;
无效:月经经期、周期、经量均无改变。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3.理化指标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血FSH≤10U/L;
显效:治疗后10U/L<血FSH<40U/L;
有效:治疗后血FSH≥40U/L ,有下降趋势,但较疗前降低;
无效:治疗后激素水平无改变或者升高。
参考文献:略。
整理者:谢斯炜